您当前的位置:医药人才网 > 医药网 > 医美化妆

告别40天“三伏天” 注意6件事出伏后不能做

来源:医药人才网 时间:2019-08-22 作者:医药人才网
 今天,我们正式告别40天“三伏天”。出伏后是某些疾病高发期,有些细节千万要注意,否则会让自己处在“凶险”中。
  1、空气湿度高含氧低,容易出现胸闷
  虽然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是在气温高、气压低的天气,特别是高温闷热的“秋老虎”时节,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的时候,平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常常会感觉不适,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2、中午高温排汗多,容易形成血栓
  夏秋之交,高温天气仍会不时出现,人体大量排汗,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机体血容量不足产生血液浓缩,造成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出现缺血性损害,引发心绞痛等急性心血管疾病
  3、“秋燥”影响情绪,诱发冠心病
  从夏天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使人心情烦躁、心火旺盛,这也是诱发冠心病突发的危险因素,这段时间因工作劳累缺乏休息的年轻人尤其要警惕心肌梗死突然来袭。
  4、昼夜温差大,诱发心血管疾病
  夏秋交替时期,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忽冷忽热”一折腾,易诱发冠心病,出现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因为当天气渐趋凉爽,忽凉忽热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威胁。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所以出伏后,要注意6件事千万不能做:
  1.醒后立即起身
  天气逐渐转冷,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一大早去晨练
  夏秋交替季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3.渴极了猛灌水
  高温天出汗多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4.刚吃饱就午睡
  季节交替之际,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午时午睡半个小时左右很有好处。但忌餐后即睡。因为中午温度高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和大脑争血,此时入睡便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
  5.短裤背心继续穿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6.夜晚还开空调
  出伏后,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有可能会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除此之外,秋季身体常见的反应还包括皮肤干燥、瘙痒,喉咙发干、咳嗽,鼻炎过敏、流鼻涕,以及秋季流行性腹泻。
  预防秋燥,首先就是多喝水,在水里可以加一些有清热、生津、养阴食疗作用的食物,比如白萝卜、木耳、百合、梨、芝麻等。
  从中医角度来说,当嗓子干、鼻子痒一同出现时,就是节气的变化使给我们身体捣乱的邪气增多了。热邪导致津液流失,会加重干燥的状态,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容易进入。从饮食上喝一些桑杏汤、银耳汤,吃山药和胡萝卜,胡萝卜不仅可以调节“干热”,还能补气、消失、提高身体免疫力。
  由于干燥的天气,泪液蒸发较多,很多在办公室上班用眼过度的年轻人,容易出现眼干、眼涩等症状。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严重时还可以滴一些护眼液来缓解眼部干涩。
  充足的睡眠,也是帮助身体抵抗秋燥的好办法, 经过一整天活动,身体累积的许多自由基持续伤害组织细胞,必须借助睡眠减缓新陈代谢缓解发炎。
  随着秋季的深入,天黑得越来越早、昼夜温差增加,每晚睡觉的时间不宜超过11点。
  要注意秋季腹泻,很多人立秋后开始暴饮暴食,过度“贴秋膘”导致肠胃功能出现紊乱。还有些人吃了不新鲜的食物,导致病毒性腹泻,都要注意避免。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客服服务热线
400-114-1987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25 www.medr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20010082号-3 版权所有 赣公网安备36100002000286号

关注

用微信扫一扫

反馈
顶部